协会动态
钢铁电商背后的真正独门利器,供应链金融
来源:万联网 | 作者:pro260dba | 发布时间: 2017-07-07 | 6810 次浏览 | 分享到:

供应链金融起源来自于供应链管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强调“6R”,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从而并使总成本最小。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地区、国家、产业、公司之间的隔离逐步打破,大企业与强国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优势地位,而落后地区的小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短板,制约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


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减少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新时代的供应链研究和探索开始强调提升资金流效率,重塑商业流程。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开始产生。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壮大是因为这种全新的产融结合模式解决了传统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的痛点。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模式为全球激烈竞争环境处于资金支持弱势、降低成本能力弱势、风险管理弱势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平台与高效率的运营平台;对于大型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降低了整体的供应链成本并探索出新的收入增长点;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出全新的风险管理与流动性管理路径,为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机构找到了丰富收入来源的通道。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将三流合一,供应链整体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资金流转周期改善的问题都将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整体绩效将得到有效提升。


此前我们曾经列举了大宗电商领域的很多新平台,这些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大宗电商平台背后,往往是紧密地与其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结合到一起。


以钢铁领域的电商平台天物大宗为例,在其整个平台背后的,是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当一个钢厂想要进行采购的时候,如果钢材采购金额5000万,销售周期1个月,原有社会资金成本假设是1%,就是每月50万,现在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银行融资0.65%每月32.5万,全年资金成本降低210万。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独特的商业融资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产业数据的底层渗透,能够对产业链整体企业全面把控,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促进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流与“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


同时,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对企业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造。一方面由于银行的介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能够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企业与银行之间突破了单纯的资金借贷行为,而是基于企业真实业务的资金链维护与监控的全程合作,形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共生发展的新模式。


可以说,本质上,供应链金融就是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生产链和供应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联系日趋紧密,生产链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此为基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必然要求金融市场以供应链为中心提供更为灵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链条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分工中,由此他们的生产、采购、贸易、融资需求逐步增加。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处在产品价值链末端,无法掌握定价权,为了走向价值链顶端,中小企业面临着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规模的压力,除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及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负债外,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其他的筹资方式,信用级别低、风控机制不完善是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


这就带来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相对不发达,从目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来看,绝大多数的融资只能依靠银行信贷。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根据商业银行的风控与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为了尽量减少呆账、坏账,并且考虑到成本收益比,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仅很难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了贷款,贷款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摩擦。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银行贷款量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的60%,可见我国现阶段的企业融资方式仍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然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在取得银行信贷融资方面,仍存在很多现实困难。


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和信用风险评估状况往往难以达到贷款要求,其获取贷款的途径基本限制在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体量小,抵押贷款难以满足需求,同时找到合适的担保企业也并非易事。


从最新贷款流向数据来看,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情况并不理想。根据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增量只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26%。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增量比例低于贷款余额比例,说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日趋谨慎。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由于中小企业多处于市场开拓和培育阶段,在供应链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其经营性现金流非常紧张。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较为强势,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配套企业有严格要求,不但体现在较强的议价能力,同时还表现为对上下游的占款。


从核心企业角度来看,占款能带来经营性现金流,但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占款无疑加重了本就脆弱的中小企业现金流负担。对于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稳定经营直接影响到其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稳定,沉重的资金压力不利于供应链整体在产业链中的竞争。


    供应链金融:变“供应链”为“共赢链”


供应链金融和传统金融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客户主体不同,传统融资是对单一客户进行评价,供应链金融业务评价的对象则扩大到整个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为资金短缺且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评价的标准不同,传统融资模式下客户评价的核心是财务指标,而供应链金融更关注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及真实性、物流与资金流向等,而不孤立地考察单一企业的信用;


三是风控手段不同,传统风控主要采取抵(质)押或第三方担保,而供应链金融更重视流动资产的质量。在以货权为基础的业务中,通常还要求第三方中介协助监控融资方的现金流及物流。


核心企业的对上下游的资金挤压往往导致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高企,并可能迫使供应商延迟原材料购买,削减存货从而推迟对核心企业交货;或迫使延迟结算和高成本借款,从而给整个供应链持续运营带来风险。供应链金融通过实施上下游企业资金筹措和现金流的统筹安排,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最小化。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参与方主要有上下游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物流、仓储公司)四类,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业务流程较传统金融复杂,供应链金融最终目标是满足各参与方利益,达到共赢局面。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不再限于针对企业主个体的规模、财务状况、固定资产体量、是否有担保等指标,而是更关注企业贸易真实性、应收帐款质量、存货稳定性和变现能力、历史信用水平。这样,一些因财务指标不佳而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可以依托交易真实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融资支持。


中小企业借助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解决了融资难题,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供应链金融有效激活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提升供应链的生产效率,从而使核心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竞争力增强。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的粘性也进一步增强。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多样化催生万亿市场空间


当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以贸易融资性业务为主,如保理、仓单质押、商票贴现等。虽然各家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都是采取货权和现金流控制等方式,盘活企业流动资产,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并达到控制贷款风险的目的。从流动资产类别来看,国内供应链金融融资形式有以下三种:


应收账款融资


核心企业供货商(卖方)向银行转让对核心企业(买方)的应收账款债权,银行核实真实性后,按应收账款额的一定比例为卖方进行融资,卖方每月付息,待买方结清应收账款后,银行返还给卖方差额。在此过程中,银行还为卖方提供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催收等其他服务。


应收账款融资使卖方能够通过转让应收账款获得融资支持,增强企业资金周转能力,该模式产品包括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商票贴现等。


存货融资


企业将存货质押给银行获得融资,货物交由认可的第三方物流进行监管,同时不转移物权以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这种模式不仅能盘活企业存货资产,也解决了银行对质押物监管能力不足的短板,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并对质押货物量价变化进行实时跟踪,减少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该模式产品包括动产质押融资、仓单质押授信等。


预付账款融资


银行、买方、卖方、物流仓储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在买方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货款保证金的前提下,由银行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照协议约定将货物交给指定的物流仓储企业运输保管,在买方支付足额货款之前,货物权归银行所有。该模式可以保证下游企业获得持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产品包括订单融资、打包贷款等。


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使得大多数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款周期不断延长,以谋求在市场中的喘息。伴随而来的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加剧,因而供应链上采购、经营和销售的融资需求造就了万亿供应链金融服务空间。根据《全球互联网供应链创新观察报告》和前瞻产业研究院供应链行业报告数据,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5万亿元。


2012年6月之前,我国只允许商业银行开展保理业务。2012年6月,国家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允许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商业保理业务,政策上的支持为商业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整体业务规模发展较快,以保理业务为例,我国的银行业保理业务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从08年的2830亿元一路飙升至2013年的2.4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另一方面行业未来空间还十分广阔,以银行业保理业务量与应收账款规模相比,2013年仅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就达到9.74万亿元,即2013年保理业务渗透率只有23%,说明产业资本进军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空间较大。


    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业为核心企业带来最核心利益


供应链金融主要功能是推动核心企业主业经营持续稳定发展,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上讲,核心企业主导模式的实施者是核心企业,战略伙伴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受众是供应链成员,最终获益方是核心企业本身。


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多是为主业服务,根据Aberdeen集团在2007年的一项调查,在发达国家接受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中,57%的核心企业认为供应链金融为其带来的最大益处是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其次是降低供应中断的风险;52%的供应商认为最大的益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其次是降低应收账款回收天数。


从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以资金回报率为首要目的,而是为了促进主业的稳定发展。此外,想钢铁电商行业的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还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向轻资产方向转型


在网络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轻资产、重运营,是众多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重点在于加强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尤其是周期性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比例较大,而流动资产占比较小,转型轻资产可以让核心企业更适应行业周期的变化。


当行业低迷,下游需求不振时,核心企业可以降低流动资产、缩小生产规模,同时企业折旧摊销成本减少,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降低;当行业处于景气周期时,核心企业能够以较低的资本支出扩大生产规模,加上较少的折旧摊销成本,企业业绩就有较好的弹性,盈利情况将比重资产企业更容易改善。


整合行业资源


核心企业对一部分认可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予以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并购,可以实现对纵向资源的整合。在上下游企业现金流较为紧张的行业,采取供应链金融的手段培养重点企业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规避直接并购带来的风险。


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核心企业拥有行业上下游资源和交易信息,掌握该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风控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主导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能有效降低上下游企业融资成本,也为自身主营业务转型打开了空间。目前核心企业介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方式主要有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保理公司、P2P平台等。


随着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结合迸发出了新的活力。供应链融资服务的特点是连续性较强、额度小、频次高,这个过程要管理仓储、物流、销售等一系列配套流程,其中有大量的信息需传递、处理和分析,大数据技术为信息流的畅通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客户的信息和交易记录将成为融资授信的基础数据,通过大数据可以动态验证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确保其贸易行为的真实可靠性,并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线上交易系统对资源的整合作用将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盘活应收款、预付款和存货等资产,同时降低供应链金融的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讲,构建了完整供应链金融和大数据平台的公司,在未来进行相应的金融活动时,会具备比商业银行灵活且可靠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地,这类供应链金融就可以从目前的商业银行利润中,拿到很大一部分过来。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家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摩拳擦掌,至于以后哪一家会成为这个大蓝海的霸主,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