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中国制造2025》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所谓转型升级不仅意味着产品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也包括对产品设计和质量的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以国内产品而言,有些产品确实产能过剩,远高于市场需求,但也有相当多的产品,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因为质量不高、老旧低劣而被市场抛弃。比如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造成民众对国产奶制品行业的普遍不信任,纷纷通过海外代购使用美国、荷兰、新西兰等国奶粉。甚至有人说,连本国国民都不敢食用国产奶粉,那简直就是民族的耻辱。再比如国人到日本疯抢的马桶盖,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企业委托中国工厂代工生产,我们国内反而缺乏自主品牌和高质量产品。
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升至约13.4%,比2014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1-11月,我国出口比美国多6672亿美元,继续保持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但是,在许多国家的市场上,我们大量的产品往往居于价值链低端,甚至是“地摊货”。坦率地说,中国产品在世界的信誉,比起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使用中国货图的就是便宜,是相当多消费者的心理。这大大制约了我们的生产动能,而工匠精神的缺失,无疑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强国必须先强质。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必须把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作为强国战略的两大支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才能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三)工匠精神锻造国民新素质
国民素质与文明复兴大局密切相关。工匠精神体现着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它首先体现为职业操守。这种职业操守,主要不是靠法律或制度限定,而是来源于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道德的力量”。懒惰、不思进取、以次充好、山寨成风,这是职业操守的丧失,更反映国民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要弘扬工匠精神,就必须和这些东西做彻底的决绝,使每个人对这些东西不屑一顾,甚至使其一直处在市场审判和良心审判的被告席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6区18号楼B座11层 电话:010-83673352 京ICP备050040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32号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友汇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