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给予高薪、股份,还让人才有一种荣誉获得感。“可以设立一个企业评价人才库,从企业角度来适配真正需要的人才。对于入库的人才来说,这也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企业负责人建议说。
在产业配套上“挖空间”
东北人老林这几天准备去一趟浙江温州,为企业采购塑编机器。64岁的他干了一辈子塑编,算得上是这个行业的专家。记者发现,老林所需要的塑编机器在东北本地也能生产,甚至他所在的城市就有生产厂家,可老林舍近求远,专门跑南方去购买。
“本地买的机器不好使,人家南方的设备质量好,价格也实惠,更新换代还快。比方说这个印刷机器,在东北买需要5万,上温州只花2万,我每年去好几趟呢。”老林对记者解释说。
在老林看来,近年来东北塑编产业发展很快,可是相应的配套设备生产却没有发展起来。“当地企业满足不了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有些厂子都黄了。”老林说。
老林的经历并不是孤例。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东北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都谈到了配套产业的难题。
“民企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短、配套不完善,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很难在整个产业链中确立核心竞争优势。”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蓉认为,地方在培育企业时比较单一,同时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可能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
“每个行业至少要有一家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配套以及精细化生产,这样才能够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沈阳万和胶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在采访中,多家民营企业建议,可以发展一批专精特的小企业,也就是俗称的“隐形冠军”,这也是目前东北市场上比较缺乏的。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几乎不为外界所关注,却占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往往在某一个细分的市场中进行专心致志的耕耘。
据了解,沈阳中德装备园此前就计划引进德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规划目标是最终发展一批可以在中国市场、在中德装备园区扎根的企业。
今年6月,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就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情况进行介绍时曾表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必须要破解的难题。重化工业的比重高,这方面应该更多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发展新产业、新经济和新业态。
王蓉认为,发展配套产业甚至是隐形冠军企业对东北本土民企来说或是个机会,通过一家企业带动一批企业,最终形成集聚效应。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6区18号楼B座11层 电话:010-83673352 京ICP备050040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32号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友汇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