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还须回归“商本位”

  王瑞是北京一家民营建材企业的老总,由于公司设在东北的一家分店地址变更需要重新申领营业执照,他两地来回跑,一直都没有办下来。

  这种情况王瑞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曾在广东工作的他表示,和南方营商环境相比,东北这边的政府服务意识有所欠缺。“并不觉得是为你服务,相反觉得是在给你帮忙。”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几年来,为了营造良好的民企营商环境,东北三省出台的政策并不少,但是“办事难”、“办事慢”依然还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对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曾指出,东北经济陷入困境,除了产业结构和国企体制问题外,政府体制、市场环境、做事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与发展市场经济适应度不够的问题。

  记者在东北某省经济开发区调研时也了解到,去年以来,工业园有多家化工小企业关门。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除了企业自身经营问题,这也和园区管理有关。“地买了,钱交了,公司也黄了。”

  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完善起来,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瓶颈也难以打破,甚至影响到一些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比如某化工企业,在东北属于行业领军企业,但是因为民企身份,在融资上一直困难重重。

  另外一家传统行业民营上市公司在项目申报补贴上也遭遇“双重标准”。企业补贴数额既比不上国企,也不如装备制造企业。“我们现在就是野蛮生长,一切靠自己。”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政府部门实际上成为企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的决策和实施主体,代替企业对是否调整改造和如何调整改造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行政手段影响银行融资方向。这种市场主体不明确或政府主导的方式导致一些非效率、不经济的结果。”梁启东认为,东北地区要树立起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决策主体的观念。市场振兴最终要回归“商本位”。(记者 李苑)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