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出现的倒闭事件让本身命悬一线的生鲜电商开启了残酷的洗牌之旅,资本跳票、地域布局过度、品控失败、物流失控等原因促使大批生鲜电商昙花一现,但是也有不少企业频频发声。本来生活创始人喻华峰表示,生鲜电商将在2018年迎来爆发期,本来生活预计在2018年能达到盈亏平衡。除此之外,天天果园和易果生鲜也表示在2018年实现盈利并启动上市计划等等。

 

有业内分析人士称,生鲜电商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最危险的洗牌淘汰阶段,大量的资本玩家会陷入瓶颈。但也有不少玩家认为,2018年将会成为生鲜电商转亏为盈的黄金年代。实际上,受政策大环境、用户渗透率上升、模式确定、标准化程度提高、仓储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是生鲜电商整个产业链开始成熟的起点。

 

环境——国家政策的推动

 

2016年1月27日,政府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推进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政策角度来说,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将有力破除国内生鲜电商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加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宽带普及率的上升,给生鲜电商提供了更好的源头保障。

 

同时,一带一路政策和自贸区的建立有力促进跨境生鲜电商业务。鼓励创新贸易方式,改善边境口岸通关的设施条件,简化通关手续,优化跨境支付模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对时间损耗非常敏感的进口生鲜电商起到直接推动的作用。但是政策的巨大推动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

 

方向——用户渗透率的上升

 

根据研究机构尼尔森报告,2015年我国的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在500亿元左右,2018年有望超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50%左右。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群和中产阶级对于生鲜上门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强烈。企鹅智库在2015年做过一次在线调查,统计发现当年网上购买过生鲜的人占24.5%,没买过但是有兴趣尝试的人占48.1%,加在一起的总消费意愿超过70%。

 

2012年生鲜电商元年之后,资本对生鲜电商倾注了百般热情,各式生鲜电商或补贴、或促销,也都大大刺激了用户渗透率的上升。总而言之,只要需求在,质量、价格、服务、体验等问题是一定会被解决掉的。

 

模式——去伪存真,优胜劣汰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