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表示,市场需要有统一的概念,包括商业银行、保理商、电商、IT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用户等各参与方需要一致的标准。针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标准定义,中国金融业也应该补补课,并形成中国的比较一致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目前绝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已经转而采用赊销交易,传统贸易融资相对减少。从1978年到2013年间,赊销交易出现急遽增长。当今国际贸易总额(出口)中有超过80%的交易是通过单纯付款结算来实现的,这一比例还将持续增长。


      供应链金融伴随赊销贸易盛行而迅速发展,涵盖保理、福费廷、应收票据贴现等业务,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重要作用,其积极意义已经得到G20、B20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的共识。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供应链金融委员会主任韩家平提到,经济的信用化程度越来越高,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推动因素之一。“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一味采用抵押担保负债已无法适应当前状态。如何盘活企业流动资产,利用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解决其资金难题可能是一个重要思路。”另外,金融市场化改革,交易在线化的普及等,也都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未来供应链金融仍然是一个蓝海,会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韩家平说。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徐珺举例,在国内,包括担保物范围与担保物权登记的法规、纠纷时的司法执行、监管中的资本处理政策、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等,都没有针对性,无法反映供应链金融真正的风险点。


      她表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正确理解国际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可能会对国内业务造成冲击。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