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世界战略。中国经济要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运输、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高度开放和对外连接的国内市场,集结全球资源和要素,兼收并蓄,多元融合。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分产业确定国际化战略和策略,既反映国内需要,又顺应世界潮流,“利他共生、共创共享、互利共赢、文化融合”,形成“中国与世界共同成长,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格局。

  优化七大动力

  中国经济要赢得长远未来,关键在于持续优化动力结构。

  ——优化产业增长动力。企业层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理念、新心态的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推动国企走效率增长道路。产业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培育、产业合理转移、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纺织、轻工、钢铁、石化、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产品升级、流程、功能、价值链升级等);实施创新驱动,发挥技术进步的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消费服务、商务、生产性服务和精神服务等)和新兴产业。根据东中西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推动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

  ——优化投资增长动力。优化投资结构,如投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网、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区域公共物流平台、互联互通等;政府投资更多投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社会保障、教育、健康等领域;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用财政政策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利用好居民储蓄;激发资本市场,提高全社会的投资质量与数量;通过适度补贴、融资便利和市场竞争性、自由性和流动性,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优化内需增长动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内生需求,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挖掘新需求,鼓励绿色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居民生活,构筑社会安全网以增强消费信心,提升隐性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合理转移,将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建立规模优化的城市经济,发挥城镇化在经济增长、转移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配置方面的重要贡献。

  ——优化区域增长动力。按照“全面开花、多点突破、板块轮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同时,加快构筑以“交通沿线和物流大通道—物流节点城市—交通和物流经济带”为骨干依托,大力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和西江经济带。大范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京津冀—环渤海—东北区域”一体化、泛珠三角一体化、大长三角一体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成渝一体化、海西经济区一体化等。同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的战略要求考核地区政府绩效,释放地区发展的能动性和活力。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