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数据赋能”并非一日之功。可靠消息显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工程”未来有望出台。这一工程包括物流大数据集成工程、互联交换标准推广工程,水路便利运输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工程等多项计划组成。与此同时,政府物流数据开放目录有望研究制定,促进公安、海关、质检、铁路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为“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融合发展串联流通产业链
尽管“数据赋能”的效力在快递行业中正在不断体现,但快递毕竟只是整体物流业的一小部分。和顺丰、“四通一达”在快递业的市场扩张相比,传统货运业的产业集中度更低,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80万家货运物流企业,其中40%的企业甚至只有一辆货车。对于它们来讲,“互联网+”甚至将像移动出行改变传统出行一样从根本上撬动行业变局。
货车帮、逻辑物流、oTMS等货运版“滴滴出行”应运而生。货车帮数据显示,2015年,其通过数据的精准对接,为司机节省空驶油费超500亿元。目前,全国同类移动应用已超过200个。而在另一方面,物流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们同样被串联起来。粟日介绍说:“例如菜鸟的社会化仓配,仓内运营是心怡物流,干线分拨是万象物流,具体配送很多是传统报业加盟网点,最后一公里则可以是菜鸟驿站加盟商。这些人不是一家公司的,但将数据放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云计算配置,产生了协同效果。”在他看来,如果“互联网+货运”能够有效实施,中国物流业甚至有机会走上一条和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依然和现在一样以小微企业为主,但效率效能本质提升,而不像美国以大公司来主导。不过小微货运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上相当有限,包括货运数据化、地理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化和算法优化依然需要有人牵头投入,在三五年后才能真正看到效果。”粟日说。
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通过“互联网+”,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互动融合,还能使物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魏际刚表示:“未来的制造不仅是生产制造,而是加上信息、服务和消费的制造,因此,从采购、工艺流程、产品库存,到运输、仓储、分拨、配送,都实现与物流的对接,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