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物流业在“互联网+”战略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并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整个行业向着高效流通的方向迈进。但同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企业小散乱、流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一直制约着行业发展。未来,物流行业要继续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多网协同、多业联动,逐渐形成贯穿于流通领域全环节、全链条的高效物流体系——
一个个飞往千家万户的电商包裹,让普通人与物流业亲密接触。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互联网+物流”,既发展新经济,又能提升传统经济,能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年均同比增长率在50%左右,远高于GDP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同时,快递业直接带动200万人就业,促进就业向服务业转型,驱动电商零售业、O2O等多重业态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然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企业小散乱的现状也一直制约着我国物流业做大做强。“互联网+”如何破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将为物流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表示,物流业发展正在从过去传统的阶段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互联网+物流”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流通基础设施,尤其是智慧物流体系和智能流通技术。那么我国的物流业水平究竟如何?从总体来看,近几年物流成本从占GDP的20%降低到16%,进步不小。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14年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中,我国排行世界第28,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但远低于发达国家。
      阿里研究院物流专家粟日给《经济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仔细比较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与美国的差异,可以看到我国运输成本为5.8万亿元人民币,比美国反而低了6.4%,持有成本却比美国高10.88%,管理成本更是美国的3倍。考虑到我国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货运周转量约为美国的2倍,这就意味着,我们用比美国还低的运输成本运了2倍于美国的货物,却用了3倍于美国的钱来管理。”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