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台的《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以下简称《方案》)指出,物流业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聚焦突出问题出实招,找准薄弱环节补短板,率先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以及“推动物流与制造、交通、贸易、金融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优化整合产业资源,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方案》从标本兼治的角度,给出了物流降本增效的双药方,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 汪鸣


       现代物流是在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化和完善,在企业产品覆盖范围扩大、贸易网络辐射能力增强,企业为追求降本增效的基础上逐渐成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与服务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深深打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的烙印,《方案》的出台,既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又迎合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现代物流发展之所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其目的就在于发挥物流双向降本增效的特征。


       首先,加快推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产业。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业已经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服务产业。


       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19.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但考虑到大宗商品物流量、价跌幅较大,在电商物流和网购快递物流的高速增长拉动下,物流总额依然保持了相对较为平稳的增长。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运输费用5.8万亿元,同比增长3.1%,保管费用3.7万亿元,同比增长1.6%,管理费用1.4万亿元,同比增长5.0%。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与经济发展和产业运行关系紧密的物流业,自2012年以来,增速也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但物流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物流业的发展效率与经营效益,既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又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特别是新常态下物流业依靠总量扩张增长的发展模式走向终结后,物流业增长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水平的跃进,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