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4)》发布,报告提出——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优势初步显现

日前,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4)》。该报告分析了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基础,并提出了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京津冀具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良好基础

“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良好。”该报告副主编、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边继云表示。

报告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均获得了长足发展,京津冀地区也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2023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4万亿元,较2014年的5.87万亿元增长4.5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8.3%,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国发展“压舱石”的作用不可替代。

随着首都“新两翼”建设快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获得了极大的优化。如长久以来饱受诟病的京津冀内部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出现了改善性趋势。边继云认为,此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产业链出现实质性协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优势初步显现。当前,三地产业已进入由疏解存量向共谋增量转变的阶段。围绕新技术、新场景、新赛道的建设,三地联合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联合发布产业链图谱,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三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报告提出,京津冀具有实现创新突破和创新引领的条件。京津冀创新资源集聚,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地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达到810.1亿元,同比增长101%,区域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

此外,三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区域共富具备基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富集,支撑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京津冀应聚焦四大重点任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围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报告提出京津冀面临的四大重点任务。

“京津冀要在高质量协同发展模式的确立上先行示范,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样板。”在边继云看来,三地要在新质生产力的打造上先行示范,围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政策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加强改革创新,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上先行示范,打造全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构建三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内转化、产业化的效率和比重,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三地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示范,成为全国对外开放高地。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