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这些优秀的工作精神和品质在今天的社会中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匠人情怀饱含着匠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传统的工匠虽然也从事制作活动,但是那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一项简单机械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创造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技艺、产品进行提升完善的过程。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指出:“工匠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行动。因此,工匠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特征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一批杰出人士。瑞士的钟表匠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同一道工序,钟表匠们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追求完美和极致。

  从江户时代,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产品精益求精的“荣誉法则”。日本匠人将产品的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自尊感,认为制作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极大荣耀,如果由于自己的疏漏而导致产品残缺,即便在市场上销量不错,也认为是巨大的耻辱。正是在这种“荣誉法则”的推动下,他们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了神经质般的狂热程度。

  产品是工匠自由意志和自我价值的表达。工作者对工作过程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利,产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构造,渗透在作品中的是自我想法的表露,体现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获得了客观化的表达。以工匠的态度来做事,工作就不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痛苦事情,而变成了一种忘我的投入。工作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整个生活就是一种投入的人生状态。工作本身就是生命的外在表达。自我的价值存在于自己双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不依赖于其它外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匠人情怀体现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中。在传统的工匠生活中,多数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师傅向学徒传授手艺的过程中,在一起朝夕相处,耳提面命,不仅传授的是技艺,还传授了做人的道理和坚韧、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人的制作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行为感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同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工匠精神所营造的亲密情感与精神交流是现代化的组织模式所无法替代的,也是现在我们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更需要研究改进的。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