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的集中体现,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的实践要求。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的师徒模式或学徒模式,还是现代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主要工业技术研究主体,都强调着对知识技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
建设工业文化是当前的迫切需求。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劳动者素质不高,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精神缺乏。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工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涵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追赶,文化上同样要跟上。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在工业文化上“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硬实力”指标,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国工业文化,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实现“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践行工匠精神 迈向制造强国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给人印象是质量不高、价格便宜。这是因为中国很多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对严谨的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实践。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
传承创新中国优秀工业文化。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发扬工业强国的爱国精神,推动我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6区18号楼B座11层 电话:010-83673352 京ICP备050040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32号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友汇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