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踏教学岗位之时,便受 “大龄学生”种种刁难;
   ● 全世界都有他的课堂,练就一身 “空中飞人”功夫;
    
● 工作没几年便出版教科书,但多年来一直没时间去再版;
    
● 为知名企业设计物流仓储模型,也是2008年奥运物流规划主力军;
   ● 肩负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重工作职责的他,连吃饭时间都需要抢;

他就是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物流工程实验室主任,物流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全球供应链领袖双学位项目主任,副教授蔡临宁。

 

清华大学,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供应链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位列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位。作为这里的教授,全国顶尖的“高精专”人才,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你又知几何?读完以下现代物流报记者对蔡临宁教授的采访,也许你会明白。

 

  疲惫,但为肩负的使命而感到光荣    

 

一间大约15平方米的房间内,三个书柜、一张办公桌、一张小小的茶几,还有一辆山地车,书柜和办公桌摆满了各种书籍,这看似有点普通、有些狭窄的办公室,就是蔡临宁教授工作多年的地方。

 

工作行程满档。“实在抱歉,让你看到我‘狼狈’的样子。”蔡教授边收拾餐盒边对记者说。的确,当记者准时如约来到蔡教授办公室时,他正在用午餐,当时已是下午两点整。

 

当然,蔡教授并不是因为忘记了这次采访,而是他实在太忙。“我刚从美国回来,一周内需连续补上四天的‘课债’。上午刚讲完课,紧接着又参加了学校的会议,现在抽空吃口饭。”蔡教授解释道。

 

这样的清华大学教授,确实让记者有些诧异,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蔡教授对教育、科研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每个月,至少有一周的时间需要往返国内外。6月份,去了俄罗斯,深度学习了当地的物流、能源、商贸体系;7月份,去了意大利,针对当地的知名品牌的品牌塑造和供应链体系进行了调研,包括玛莎拉蒂汽车等产业;8月份,刚去了美国的西雅图、波士顿,主要针对我们清华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全球供应链领袖双学位项目学生特别设计的全球教室项目;9月份,将去德国,深度考察当地的工业4.0;10月份,因为是开学季,暂时没有安排国外行程;11月份,日本的‘工匠精神’……”蔡教授细数着近几个月来的全球之行。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