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政策层面对流通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2014年10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了降低储运成本、提升储运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加强储运基础网络化建设三个发展重点。国务院部署推进的“互联网+”11项重点行动之一就是“互联网+”高效物流。这些都表明,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构想,对于今后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路径及范围都将带来深刻的积极影响。

  如何做好储运业的价值链再造

  面对大流通时代的变革,储运业应该如何重建价值链?

  价值链一词的首位提出者迈克尔•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如果把波特理解的价值链拆分开来,可以看到:商品研发创新创造了独特的商品功能和知识产权价值,生产加工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易活动创造了商品所有权的经济价值,储运业创造了时间及空间的价值,而金融是一切交易的媒介。

  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不难发现,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从生产向流通变革,而这次却是从流通向生产倒逼。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可以说,工业4.0的出现,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中普遍应用的结果。紧缺经济时代,生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到了过剩经济时代,经济的核心从生产、操作转向了贸易、储运、金融。

  这个逻辑并不复杂:利润降低,成本上升淘汰了大量的中间企业,无论是去中心化理论还是长尾理论,其实都是对新的买方市场格局的一种思考,生产已不是价值创造的关键,流通成了价值链的核心,而互联网技术最符合这种碎片化、个性化、分散化的市场。当互联网与客户需求无缝对接后,大数据就是自然形成的产物,而储运与交易的结合是构建真实大数据的安全基础。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将是未来储运业发展的趋势,只有信息实现闭环才能保证系统安全性。比如供应链金融,在对系统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创新出随时随地无抵押贷款的“信息质押”产品,让融资实现颠覆式改变,再造了价值链流程。

  对于储运企业来说,如果不想被淘汰,就一定要向创新型企业转变,走创新驱动的新路子。而创新的关键不是研究新技术,而是利用新技术实现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变革与创新,以及价值链上战略位置的重新界定。
协会动态